诗歌评议:网上通讯



【正见网2009年07月27日】

*正见网2009年7月11日和7月12日下载、审阅,7月13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平安神方(外一首)
红朝一甲子 恐怖六十年
运动走马灯 斗争口头禅
邪理塞天地 冤魂遍中原
苍天灭中共 淘汰在眼前
平安有神方 退出党队团

退党免劫

邪党藏祸心 毁德谤佛神
打压真善忍 放纵淫赌吞
堵死天堂路 打开地狱门
神佛灭中共 法船度唐人
退出党团队 免劫待长春

评注:这两首诗写得很好,特别是第一首。全诗才五十个字。前面三十个字就把邪党起家以来六十年中的大罪大恶都揭出来了:整个六十年来都是靠红色“恐怖”手段维持其统治:不断的搞“运动”、天天把“斗争”挂在口头上,以“邪理”期骗民众,以冤枉的口实不断的杀人;随后以十个字指出“天灭中共”、“淘汰”其追随者的事实;再以十个字为广大民众指出三退保“平安”的逃生之路。如此简练概括,读起来却不觉得抽象、空泛,反而觉得作者没说几句话就讲了好多事情。其关键在于:作者选用的词语,看上去平淡、朴实,但却具有特别丰富的内涵。“红朝、恐怖、运动、斗争、邪理、冤魂”,这些词所联系到的、在中国大陆反复发生的那些事情,每一个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中国人,都还记忆犹新。因此这些词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引出某些读者心中那些令人恐怖、悲哀或者无比愤怒的具体事件来。因此,使用这些词就象使用典故一样,使得诗歌的内涵和形象性都大大的增加了。第二首诗专写退党,写法和前一首一样,也写得好。这两首诗读起来有方正、质朴,实在、可信的感觉。而且完全是讲道理、劝人的口气,有善意。作者在诗后附言说“可用于手机发真相短信”,这个建议当然是很恰当的。其实,推荐给写歌曲的同修作歌词,或者打印下来直接作讲真相的材料,也都很好。

原稿:内找按师说(外一首)
修炼无小事,莫为己开脱。
念正邪恶少,有为魔难多。
负重蜗牛累,卸尽上天国。
心私出烦恼,内找按师说。

文苑诗雨正见风:(从略)

修改与评注:原作两首,这只涉及修改过的第一首。此诗四个韵脚“脱、多、国、说”分别属于第18部、第9部、第17部、第18部,而“脱”字入派三声时可入第9部的上声。因此就权且算第九部,再将后两个韵脚调到第九部就行了。把第六句“卸尽上天国”改为“卸尽做佛陀”;把末句“内找按师说”改为“内找寻己过”,这样就押韵了。标题也同样改为“内找寻己过”。

原稿:(两首没有登载的诗)

绝句:初荷:(原诗从略)
次韵《初荷》:(原诗从略)

评注:这两首诗没有登载,是因为与修炼没有什么关系。

原稿:(两首没有登载的诗)

咏菊:(原诗从略)
尘缘:勿执缘中戏,红尘少迷失。尘缘为法生,莫做戏中痴。

评注:这两首中的第一首与修炼没有关系。第二首虽然说了“尘缘为法生”,但这句话本身不太对头:“为法生”的缘就是“法缘”了,“尘缘”是不能与之相比的。另外,“失”和“痴”一仄一平,于四句小诗不宜。

*正见网2009年7月12日和7月13日下载、审阅,7月14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人间七月念同修 (原诗从略)

评注:此诗没有登载,主要是押韵上有些问题:有好些地方的韵脚不同部,有的地方韵脚太稀。有些说法也值得考虑,如“人生是一次次的聚散离合”(这样强调,就成了片面的定义人生了);“我们如往常一样云淡风清的作别 ” (用“云淡风清”修饰“作别”,内涵不确定)。

原稿:词二首

定风波:(原文从略)
苍梧谣:(原文从略)

评注:希望投稿词、曲的作者,请按谱填写,并注明自己采用的是那一种谱。如果该谱中有不止一体,还请注明自己所用的是哪一体(注明该体例词的作者)。如果你写词、曲时并未用谱,也没有仿照别人的词、曲的平仄和韵脚来写,那你的作品一般不可能合乎该词、曲的谱的要求。这种情况,你最好在标题后注明:“只是按某某词、曲的句式写的”。我们就知道你只想用这种句式,也就不用费时间去查词、曲谱来审读你的作品了。也就会按诗歌的要求来审阅你的作品。

原稿:壮观

鸟齐晨曦月,帆挂启明星。清风荡迷雾,旭日跃海升。
彩霞堆如锦,金光透万层。海空皆碧色,天地满飞蓬。

评注:末句韵脚“蓬”不押前面的“层”,还是那个第一部与第十一部混押的问题。如愿改,可修改后再投稿。

*正见网2009年7月13日和7月14日下载、审阅,7月15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读者来函)《忆大唐》诗歌修改建议

我看到贵站刊登一首《忆大唐》的诗,其中,“ 谏臣多良策,明主正朝纲。 四夷皆归服,天朝镇八方”。 “镇”字,但上句有个“正”字对应,考虑到压韵因此建议把“天朝镇八方”改为“天朝统八方”。

简复:非常感谢读者对诗歌园地的光顾和关心。从来函看,读者读得也很细心,实属难得。但读者所提的“镇”字我们没有改。现将我们的考虑简述如下:这个“镇”字和上行的“正”字只是“近音”,还不是“同音字”。即使是同音字,在音韵上也没有犯忌。而且它们都不是(外韵或内韵的)韵脚,因此与押韵没有关系。从内涵上讲,“镇”是讲声威,“统”是讲行政权力。但前一句“四夷皆归服”已经有“统”的内涵了,再用“统”字就会内涵重复,因此用“镇”还是比较好些。

*正见网2009年7月14日和7月15日下载、审阅,7月16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夜归

雨后风更清,云破月渐明。古道今又在,故人可安宁?

修改与评注:很久没有登载这样好的小诗了。前两句写景,自然、细致而清朗,且富于喻意,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读出确定、向上的正面内涵来,这是此诗的佳妙处。第三句转到“古道”,亦有双关意。只是“今又在”不太妥贴:此次人类历史中此“道”还是第一次,不宜言“又在”,因此改为“古道接天际”,保持了美的形象,同时也极有正面的喻义。末句转而思人,虽未明言“故人”是谁,但读者可能会联想起自己的故人,因而感觉末句自然而亲切。此诗深合古人“比兴”手法。希望在小诗中锤炼的作者们不妨细读深思,写出自己的小诗佳作来。

原稿:(读者来函) 编辑好! 刚刚看到今天 诗歌园地 《晚雨有感(外十六首)》中最后一段,感觉其中“邪党中华不久了”一句似不妥,故提请您再看看。

垂死挣扎还逞嚣,九评利剑将其销。
广劝世人齐退党,中华顿涌三退潮。
浓云雾,秋风扫,邪党中华不久了。
天地同庆其灭亡,百载赤祸一朝消。

简复:首先感谢读者仔细阅读我们的诗歌并且很负责任的提出意见。“邪党中华不久了”一句,单从这一句的文字结构上看,是可以有不同的内涵:“邪党(在)中华(己经)不久了”或“邪党(的)中华(己经)不久了”。但诗歌是很精练的文体,每一句的内涵都可能依据另一句的内涵才能完全确定。也就是说,当一个句子可能产生歧义时,就要根据其它句子的内涵来判断这一句的内涵中哪一个是最可能的。此诗前面已经有“中华顿涌三退潮”,将“中华”放在了正面的位置上,而且其中有了“人民”的附加内涵了。因此,“邪党中华不久了”中的“中华”就不可能解释为“邪党(的)中华”了。这是从道理上讲,此诗这一句的内涵是正面的,负面的歧义是可以排除的。但既然有读者对这一句有些不好的感觉了,我们就应该从读者的角度来進一步考虑这个问题:只要能改,改了之后并不影响作品的质量和内涵,那就改一下,避免任何可能的误会,不是更好吗?因此我们将该句改为“邪党在华不久了”,内涵一点没改,只是明确了句子成份之间的关系,不会有任何歧义了。

*正见网2009年7月16日下载、审阅,7月17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偶忆

当年盛况恍入境,奇花遍布寰中。
城乡响彻《普度》声。
鸡鸣人早起,广场沐晨风。

风云突变巨难降,护法石破天惊。
归途冒死救众生。
神路何惧远,精進步别停。

评注:第一行和第三行的韵脚“中、风”与第二行的韵脚“声”不相押。而下面三行的韵脚“惊、生、停”是与“声”同部的。因此,应该把“中、风”(属第一部)改来与“声”等韵脚(属第十一部)相押。值得注意的是,这又是那个第一部和第十一部混押的问题。如果愿意,作者可修改后再投稿。

原稿:法照苦瓜熟 (原诗从略)

评注:此诗其它都写得不错,就是末句(也是标题)的“法照苦瓜熟”让人很难接受。用“苦瓜”比喻众生,是说众生都“苦”,这是可以的。但“苦瓜熟”了还是苦的啊,也不能就变成甜的啊;而且,长成“熟”了就要被人做菜;做“熟”了就要被人吃掉,就没了。因此“苦瓜熟”了是怎么个好法,令人难以想象。如果作者愿意改,请将此句和标题改后再投稿。

*正见网2009年7月17日下载、审阅,7月18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悠闲

风来一时间 万物皆悠闲 环目望数里 高云接远山

评注:这首诗没有登载,因我们看不出有什么明显的修炼内涵。

原稿:(三首没有登载的诗)

冰晶

冰晶原本高山颠,洁白无暇剔透明,
任你八面恶风狂,坚忍不拔卓尔群。

灭尽 :(原文从略)
注:“思”为马克思

十年祭

大法徒成囚徒,万古来未所闻,
真善忍是标准,修高德做好人,
与世人无争斗,返本性归真行,
欲与宇宙同存,哪来半点邪名?
铁牢笼铐手脚,怎铐住法徒心?
电棍击“挖墙”刑,焉电毁法徒信?
紧随师踏恶浪, 法轮转世间行,
斩妖魔浊世清,还大法清白名!

评注:第一首(冰晶),四句都是以平声字结尾。如果韵脚是平声,则第一、三两句的尾字以用仄声为好。两个韵脚“明、群”读音相近,但不相押。第二首(灭尽),用一个“思”字,“注”说:“思”为马克思。这是不行的。这样做,任何字都可用成任何意义了,只要加个“注”就行。缩略、指代,还是要有些根据。比如说用“马氏”代“马克思”,然后“注”一下说:“马氏”,这里指“马克思”。那是勉强可行的。因为中国人在文章里习惯于按中国人的名字内涵来指称外国人,把“马克思”当成姓“马”的人了。虽然不对(“马克思”本身是个姓),但因为过去很多中国人都这样做,也就可以被别人理解了。如把姓的最后一个译音“思”用来代指“马克思”,就让人不理解。另外,“深谷金刚弃如沙,高山雪莲遭劫洗”,也是不太明确的比喻。第三首(十年祭 ),这个标题不太好,“祭”谁呢?而诗的内容也不是在“祭”谁。这首诗是六言,但句读不统一:前六句是3-3读,而第七、八两句是2-2-2读,以后又是3-3读。押韵也是混押的:韵脚“闻、人、心、信”和“行、名(各重复一次)”分属两个不同的韵脚。希望作者自己用“词林正韵”对照一下,以加深自己的印象。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诗词曲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