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文 拾珠玑】深虑论(方孝孺)

幸紫


【正见网2011年06月15日】

【白话试译】

为天下国事谋划、考虑者,他的出发点,常着眼于他认为困难之处,却忽略了他认为易如反掌的那部分;只防备他认为可怕之事,却遗漏了他认为毫无问题的那方面。然而祸患却常发生在他所忽略之处,变乱经常出现在无庸置疑的事件上。难道这样的后果,是因为他的思虑、谋划不够周密吗?其实这是因为人的思虑、谋划,力所能及的范围,只限于人事上的措施罢了;超出人的智力所不能及的,那就是属于天道掌管的了。

当强秦嬴政灭了六国诸侯,一统天下;他一心认为周室之覆亡,不过在于诸侯的强盛罢了;因此把封建制改为郡县制,正以为从此可以不再用兵,天子的宝座可以世代保住;却不知汉高祖崛起于乡间田陇中,终于消灭了秦朝政权。汉朝鉴于秦朝的孤立,于是大封皇室宗亲众子,建立诸侯国,以为利用同姓的亲属关系,可以迭相继承而国祚不变;然而七个诸侯国,却萌发了联手起兵,打算篡位弑君的造反阴谋。

武帝宣帝以后,稍微把诸侯国的封地划小,权力削弱些,以为从此可以没事了;然而王莽终于篡汉自立。东汉光武帝从哀、平两帝中取得借鉴,魏朝从汉朝吸取教训,晋朝又从魏朝中获得警戒,各自都从前代所以引致灭亡的原因上,设法防备。可是他们自己灭亡的原因,却又超出他们所防备的事件之外。

唐太宗听到姓武的要杀他的子孙,便想把稍有可疑的人,全弄来除掉;其实姓武的就天天陪侍在他的身旁,他却不能省悟。宋太祖看到五代时,那些割据的方镇大员,足以威胁他们的人君,便全面解除其军权,削弱其力量,使其容易控制;却不知他的子孙终究逃不脱外族、敌国的围困,以致灭亡。他们这些人,全有超出众人的智慧,并世无双的才干,对于国家治乱存亡的关键所在,已经思虑得极详尽、防备得极周密了。考虑、谋划的一切既切合又恰当,而祸乱竟在那最周备之处发生,终致招来败乱丧亡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因为人的智慧只可以谋划人事,却不可能揣度天意。

高明医师的儿子,很多生病而死;优良巫师的儿子,很多遭遇鬼祟而亡;难道他们有办法医活别人,对自己的儿子就没法一展所长了吗?其实是他们的技术只能尽人事而已,根本无法揣测天意。

古时的圣王,知道天下后世的变乱,不是单凭智慧就可以谋划周详的,也不是只靠法术就可以制止得住的;因此才不敢肆无忌惮的施展他的私谋诡计,只有积聚至诚,广施大德,用以结合天心;使上天眷顾他高尚的道德修为,像慈母爱护婴儿般舍不得放手不管。所以他的子孙,虽然有最愚蠢、最不好的足以使之亡国,然而上天始终不忍马上叫他灭亡,这就是能往深处设想的明智者了。假若自己不能结合天心,只想用小小的智慧,笼络擘划当代的事务,却要求后世子孙不再面临危亡存续关头,这种道理是绝对没有的,这哪里会是天道呢!

【原文】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周采封建制度。王者以爵土分封诸侯。其后秦统一天下,废封建,置郡县,分海内为三十六郡),方以为兵革(兵器及甲胄等军械装备。亦引申指军旅、军事、战争或兵将等)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田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皆天子诸侯之所祭。引申为国家之意)。汉惩(警戒、教训)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庶,长男以外的儿子。孽,妾所生的儿子。此指众子)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指汉孝景帝时,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印、济南王辟光、灾川王贤、胶东王雄渠七国)萌篡弑之谋。

武宣(武帝、宣帝)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 而王莽(注1)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哀平,哀帝、平帝。谓光武过惩前汉权落贵戚之弊,不任三公以事,而政归台阁),魏之惩汉(言曹丕以汉多外戚之祸为戒),晋之惩魏(言司马炎鉴于魏之孤立,大封宗室于要地,致肇八王之乱。又去州郡武备,召五胡之乱),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注2),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注3),尽释其兵权(宋太祖建隆二年,召诸镇节度,会于京师,赐第留之,分命朝廷文臣出守列郡,自此藩镇割据之祸除),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北宋有辽夏为患。靖康二年,金兵陷汴京,掳徽、钦二帝,北宋王。南宋,向金称臣,卒为蒙古所灭)。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负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己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初生之婴儿)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

【心得体会】

方孝孺治学,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惠帝时,任侍讲学士,朝廷的政令多出自其手。建文四年,燕王棣即帝位,是为明成祖,方孝孺被捕下狱,成祖派使请他拟写诏书,方孝孺不从,被杀,享年四十六。四库全书总目评论他的文章为:“孝孺学术醇正,而文章乃纵横豪放,颇入东坡、龙川之间。”

深虑,即往深远处设想的意思。本文主旨,在阐明利用人的聪明智慧,只限于解决人事上的问题,如遇有关天道之事,则为人智所不能及;但天道、人事息息相关,因此人不能徒恃私谋诡计以处人事,必须“积至诚、用大德、以结天心”,始能长治久安,这就是深虑。

历史是重复的,一朝一代的兴亡缘由,也是循环的!只是人类对于这些深刻的演绎,老是忽略与忘怀,总是固执和重犯,这就是人的智慧的局限!选取了这么多篇的古典散文,只要是说理、立论的,所有的大文豪,全都搬出历史上惨痛的史实,作为警示或根据,以证明那些血淋淋的教训,那些覆灭的主因,一史一事,历历在目,都摊在读者面前。可是,下回仍旧依样画葫芦、隔代照样重蹈了覆辙,终究逃脱不了宿命论的诡谲作用。

此文中坦白阐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千古不易之理;更直接告诉你,没有人定胜天的机会,再怎么有能耐战天斗地,最终一定会亡在“天道”之手,所以天灭中共是铁的事实!世间事,都是正负共存、善恶互辅、好坏相成的;走极端和绝对化是个错误,所谓中庸之道才是正途;以人智无法弄懂天心,以人心揣测不了天意。只有听天由命,抱着随其自然:“得道多助,不幸我命”的心态过日子,即能活得自在!

【作者】方孝孺(西元1359-1402),字希直,又字希古,号正学,天台(今浙江)人。以荐授汉中府教授。建文中,官至翰林侍讲学士,改文学博士。燕王(明成祖)篡位,抗节死。他是宋濂的学生,与宋濂、刘基、王掉并称为明初四大作家,著有《逊志斋集》、《希古堂稿》等书。。

【注1】王莽,字巨君,汉东平陵(今山东历城县东)人。孝元皇后的侄儿。先为大司马,以恭俭收人望,平帝立,元后临朝称制,委政于莽,号安汉公。后假禅让之名,篡汉自立,国号新,法令烦苛,光武起兵讨之,王莽兵败被杀,在位十五年。

【注2】唐太宗,即李世民,唐高祖之子,在位二十二年。武氏,名曌。有传秘记云:唐三世之后,女主武氏代有天下。上问太史令李淳风,对曰:“其人已在陛下宫中。不过三十年,当王天下,杀唐子孙殆尽。”上曰:“疑似者尽杀之何如?”对曰:“所命,人不能违也。”事见《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九,《唐纪》十五。

【注3】宋太祖,姓赵,名匡胤。五代,指梁、唐、晋、汉、周。方镇,统领兵权,驻节州郡,镇守一方之军政大吏,如唐之节度使。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