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读书笔谈(九)

刘如


【正见网2018年08月11日】

【原文】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字词义解释】

(1)仁:爱人利物的胸怀。
(2)义:合宜正当的事。
(3)礼:表达关爱、尊敬、谦让、感谢、问候等善意时的固定礼数和言语。
(4)智:慎思明辨的能力。
(5)信:诚实不欺的态度和言行。
(6)常:永恒不变的道理。
(7)容:容许。
(8)紊:乱。

【译文参考】

说到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是做人处事的准则,爱人利物的胸怀叫做“仁”;合宜正当的事叫做“义”;谦让有礼叫做“礼”;慎思明辨的能力叫做“智”;诚实不欺的态度叫做“信”。这五种法则每个人都应遵守,一点也不容许紊乱。

【读书笔谈】

一,仁义五常之理  今何在

上一课讲五行,而这一课讲的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五大传统做人的纲要,它就是曾经被中共革了命,要中国人一脚把他踏在地上,永世不得翻身的“三纲五常”中的“五常”。人们不知何为五常,将它视作牛鬼蛇神般恐惧。因此中共操控下的中国,《三字经》从此被迫退出教育的舞台,代之以仇恨和争斗的阶级斗争理论。

说起来很悲哀,这里的五个字,不过就是仁义礼智信,都是让人做好人的道理,可是中国失去了这五个字,问孩子甚至大学生,什么叫做五常,几乎没人知道。孩子们接触不到这五个字,生活中,课本中,都无人提及,今天的大人孩子,口中只有名利二字。传统教育的命被革除的后果,便是道德的全面败坏。因此我们不得不从根本上,幼儿教育上,重新复兴自己的文化。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教育的核心,无论从孔子开始,经历了几千年,也无论后人出了多少各家的论述,其核心就这五个字。而核心中的核心,就是仁义二字。是孔子定下的根本。

二,仁义礼智信  莫忘仁义为本

仁就是人,同音就是同理,而仁这个字,由人和二组成,表示人与人的相处,要相互善待,对人要有爱护之心,仁慈之心。展开就很丰富了。因为人与人相处,基于身份、地位、长幼的不同,具体内容必然不同,不管人与人关系多么复杂,实际上,就是善待二字。比如从小先是接触父母兄弟姐妹,在父母而言,要面对下一辈的儿女,自己是长辈,对孩子要养育,尽父母之责,要吃的健康,要穿的保暖,病了要护理照料,安全的注意,做人的表率,德育的重视,生存技能的培养等等,全方位的爱护与教育。

而晚辈的儿女,要懂得感恩父母,态度恭敬,言语温和,报父母养育之恩。要对父母养老送终,令其能安度晚年,尽心照料。

因此父子的关系,最关键的特征,就是责任与感恩,父母生养与教育的责任,这是最大的善,而子女对父母,就是感恩与回报,时时心怀感恩之心,以恭敬的态度对待父母,回报父母无私付出的大恩。

家庭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懂得孝悌之道,就懂得如何仁善待人,因此出到社会,会发现,上位者讲求为下属承担责任,操心爱护下属。为官者如同百姓父母,要照顾百姓生存和改善道德风尚,并成为表率。下位者主要讲求谦恭和感恩的态度。这是正常的社会。

义,往往与正义,义务,义无反顾,义不容辞,舍身取义,大义灭亲等等相连,说的就是按正理做人做事。绝不允许不分是非地含有任何私情处理人事。因此仁义常合在一起,成为不带私情的完美的人格规范。

礼,是仁的外在固定形式的表现,方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善意之心,因此不同的身份、长幼和场合,有不同的礼数言行。

至于智,其实古代做人这一层,最大的智慧,就是明辨是非,让自己始终不迷失正道,因此有大智若愚,利令智昏的成语来警戒世人,小聪明反倒害了自己,不仁的人,往往因小失大,所以,聪明反被聪明误。不贪财,知足,常怀谦恭与感恩之心,方能符合天道,一生平安有福。

智,依然属于仁德的范围。

至于信,现代讲的最多,一个人不讲信用,便会失去人心,这当然就是最明显的对人不好,能守信,至少不伤害你许诺的人,也就是对人好,也在仁的范围,这是仁的最低要求,也是社会交往的最常碰到的要求,所以后来单独列出。

中国古代始终看重生命,以仁义为本。不讲愚忠之信,所以不能助纣为虐,如果对人许下的诺言,或者对人一心一意做的事,发现是伤天害理的,害人的,则不能去做,一切以仁义为本。这是与日本来自中国五常之理、但又相对狭隘的绝对讲忠义诚信的武士道是不同的,不以仁义为核心来理解忠信,古代日本武士就必然会出现不珍惜生命的残忍现象。不过,即使如此,礼、信二字,尽管理解得层次有限,也让今天的日本受益匪浅。而今天的中国,则连这一点也做不到了。对生命的漠视,在宣扬仇恨争斗、暴力和谎言的党文化教育下让人触目惊心。

【故事天地】 背信弃义 漆毁人亡

春秋时期越国的漆商虞孚,与计然和范蠡同时代,他不甘于过贫苦的生活,看到朋友们经商致富,他也跃跃欲试。他首先找到计然,向他请教致富的方法,计然对虞孚说:“现在漆的销路很好,你为什么不种些漆树,采漆、卖漆呢?”虞孚听了十分高兴,就向计然请教种漆树的技术,计然有问必答,耐心指教。虞孚回去后,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终于开垦出了一个很大规模的漆树园。

三年之后,漆树长成了,虞孚高兴的不得了。因为如果能割数百斛的漆,就可以赚很多钱。他准备将所割得的漆运到吴国去卖。正在此时,他的妻兄来看他,对虞孚说:“我常到吴国去经商,知道在吴国怎样销售漆,搞好了,可以获得数倍的利钱呐!”

虞孚急于发财,一再询问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利,他的妻兄说:“漆在吴国是畅销货,我看到不少卖漆的人都煮漆树叶,用煮出来的漆叶膏和漆混在一起卖,这样可以获得加倍的利润,而吴国人也发现不了。”虞孚听了,来了劲头,连夜取漆叶煮成漆叶膏,和漆一起运往吴国。

当时由于吴、越两国关系十分紧张,互不通商,漆在吴国确实十分难得。吴国的漆贩子们听说虞孚来卖漆,都兴奋不已,跑到郊外迎接他,而且还为他安排好了食宿。在住地,吴国的漆贩子一看他的漆,果然是上品好漆,便讲好价钱,贴好封条,约定次日交钱取货。

等到漆贩子们一离开,虞孚便开启封条,连夜将漆叶煮的膏子和入上好的漆中。不想由于手忙脚乱,留下一些痕迹。次日漆贩子如约而来,发现漆瓮上的封条有启动过的痕迹,便产生了怀疑,找了个藉口,当时并没有成交,说是过几天再来。

虞孚在旅馆里等了好几天,也不见吴国的漆贩子再露面。时间一长,掺了漆叶膏子的漆都变了质。结果,虞孚一两漆也没有卖成,连上好的漆也赔了进去。吴国的漆贩子们听说以后,都批评他说:“商人做买卖要诚信,商品质量是不能骗人的,今天你落到这个田地,谁又会可怜你呢?”

虞孚没有钱回越国去,只好在吴国乞讨为生,还常受到大家的讥笑,最后因穷困潦倒而客死他乡。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商人不守信的直接后果,就是失去利益,所以说,即便是为了赚钱的商业行为,也要讲究做人的最低标准,否则,失去了信誉,便失去了一切。信誉是商人最值钱的命脉。即使有人能偶尔骗人成功,获得一时的利益,也无法长久,仁义与利益,本就是一体的,这个道理,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今天面对的,是商业为主的社会。而在中国,普遍失去诚信的社会里,谁能坚守诚信,谁就能获得百姓的感恩,会成为稀世珍宝,与其费尽心力想法子骗人钱财,短金少两,不如获得人心,获得百姓的信任来得聪明。致富之道,就在这里。

(注:根据正见网《三字经》教材改编)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

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