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读书笔谈(十三)

刘如


【正见网2018年08月15日】

【原文】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字词义解释】

(1)训:教导。
(2)蒙:启蒙,这里指初入学读书,接受最初启蒙教育的幼童。
(3)讲究:讲解、探究其中的道理。此指注重教学方法。
(4)详:仔细详尽。
(5)训诂(与古同音):解释字义。指教导读懂古代典籍的字词之意。诂,本身就由言和古字组成,用语言道出古代的字词之意。
(6)句读(与豆同音):断句。古书中没有标点符号,读书时,文句停顿的地方,句意完整的叫“句”;不完整而稍做停顿的叫“读”。
(7)为学:做学问。“为”,做也。
(8)者:此指求学的人。
(9)初:开始,引申为基础的意思。
(10)小学:基础之学,指研究字形、字音、字义的学问。为的是懂得现代人说的古人的语言与语法,好将来能读懂各种文字和书籍,当然主要指古代典籍。
(11)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南宋时,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拿出来单独成书,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译文参考】

凡是教导初入学的幼童,必须特别注重教学的方法。老师要仔细明白地把每一个字的含意讲解清楚,并且教导学童读书时断句的技巧。

因为读书研究学问的人,将来必要研读圣贤古书和各种典籍,所以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能读懂古语文句和文章的基础,先把有关字形、字音、字义以及断句方面的基础学好了,才有能力进一步去研读四书。

【读书笔谈】

《三字经》直到这一课才开始进入我们现代人理解的读书,为何之前讲了十几课才进入主题呢?因为之前是从人性本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人的善良本性不被蒙蔽而开始的,就是说,为学者,接受教育,首先要知道自己为何要读书受教育,读书就是为了本性不被后天环境所蒙蔽,永远以善良之心、以正理活在世间。

所以接着讲父母的教育责任和子女读书学习的本分所在,所以一路讲来,还未等正式提到读何种书籍,就先告诉你接受教育的目的,你将要学习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知天地五行,认知家庭与社会的关系,最为基础的是家中的孝悌,与社会人人必须恪守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就是说,将来无论你读了多少书,最终都是为了从各个角度懂得这些道理。这都是为了长大后,能善良理性地进出社会,处理好各种关系与事物,安顺地或者独善其身,或者为国民奉献。

所以懂得了这些道理,才开始进入如何读书,如何开始读书的具体阐述。可惜很多人,只把掌握各种典籍的多少当成骄傲的资本,忘记了读书的根本目的,忘记了按照圣贤书讲的道理去在生活中实践、做人,所以一生仅仅只是知而不识,无法做到博古通今,古为今用,用于实践。也有很多根基很好的人,一生守住良善的人,虽然未曾上过学,或上学不多,却也能悟到很多人生处世的道理,一生非常成功,原因就在这里。

中国宋朝宰相赵普,仅仅读过一本孔子的《论语》,被很多所谓熟读各种典籍的官员看不起,却能治理天下,日本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也因深谙孔子的学问,凭着小学的低学历成就的成功人生,都值得我们深思。《三字经》首先就告诫了人做学问的根本。让人莫要忘记。因此这本启蒙教材,才配说成是经书。

【故事天地】   断句趣闻

中国的方块文字是全世界最有趣、最美丽的文字,一字一音节,兼具形、音、义,每一笔、每一画都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只要了解中国字最初的造字原则,明白它的来龙去脉,即使再难的字,也能过目不忘。

中国字每个字的字形,往往反映出造字的最早意义,也就是这个字的“本义”,再从本义引申出相关的意义,叫做“引申义”。我们可以从部首偏旁,也就是一个字的字形去了解一个字的意思和读音;大多数的部首都是文字的意符,字义多半相关;同一偏旁的字,字音多半接近。但是,由于文字的含义会随着时代的推移而转变,所以必须考究清楚文章中每一句话的意义,才能真正了解文章的文意。

我们现在以“日”部首为例来说明。“日”的甲骨文象太阳的形状;本义是“太阳”。以日为部首的字,大都和太阳有关。例如“旦”这个字,“一”指地上,早晨太阳刚从地平线升起就是“旦”。又如“是”,下面的“正”是不偏不斜往一个方向前进,路线正确的意思;上面的“日”在古人心目中是“正”的依据,所以“是”的本义是“正”、“直”,再引申为“正确”的意思,如“是非”、“一无是处”、“实事求是”的“是”,都是这个意思。

除此之外,因为古书上没有标点符号,因此,老师上课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指导学童如何断句,使他们明白哪几个字是一句,而哪几个字是应该停顿的。把文章各句的停顿处标示出来,才能进行更深入的教学。

标点符号是文章中的一部分,妥善适当的运用,可以明确表达文意。一句话因为移动了标点符号,意思便会有很大的差别。让我们来说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出外远游,因为下雨而借住在朋友家。住了好长一段时间,吝啬的主人有些不耐烦了,但又不好意思明说,就在纸条上写着:“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希望客人看了能识趣的赶快离开。客人看了,心里明白主人的想法,但他决定和朋友开个玩笑,就拿了笔墨,在“留客天”下加上逗号,在“不”字下加上问号,于是纸条上的字就成了:“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朋友看了非常生气,却也无可奈何。

这个故事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古代小学打下的是基础。除了明确读书的目的,还要为了进一步正式读懂经典古籍而打下识字断句的基础。

(注:根据正见网《三字经》教材改编)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

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