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读书笔谈(二十六)

刘如


【正见网2018年08月28日】

【原文】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字词义解释】

(1)嬴秦:嬴,姓氏。秦,战国时代秦国灭六国后,秦王政于西元前221年建立秦帝国,自称“始皇帝”,秦始皇的名字姓嬴名政。嬴秦是指秦的封地祖先姓氏为嬴。
(2)氏:姓的意思。
(3)始:才、开始。
(4)兼并:这里指兼并战国时代的六国,统一天下。
(5)传:上代交给下代,这里指传位。
(6)二世:秦始皇的次子胡亥。始皇帝崩,宦官赵高伪造遗诏杀长子扶苏,立次子胡亥为帝,称为二世。在位三年,被赵高所杀。
(7)楚汉争:楚汉相争,从秦末年到汉建立的四年期间,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各自称王,相互争夺天下。
(8)高祖:汉高祖,汉代的开国君主刘邦。
(9)兴:兴起。
(10)汉业:汉朝的基业(丰功伟业的基础)。
(11)至:到。
(12)孝平:汉孝平帝。
(13)王莽:孝元皇后的侄儿。孝平帝时,王莽以外戚专权,孺子婴继位后,王莽篡汉称帝,改国号为“新”。
(14)篡:篡位,以不当手段夺取君位。

【译文参考】

秦王嬴政吞并了韩、赵、燕、魏、楚、齐六国,统一天下称帝,是为秦始皇。后来宦官赵高伪造遗诏,传位给次子胡亥,是为秦二世。后来出现了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各自称王,相互争夺天下的局面。

汉高祖刘邦兴起,赢得胜利,建立了汉朝的基业。到孝平帝时,外戚王莽专权,孺子婴继位后,王莽篡汉称帝,改国号为“新”。

【读书笔谈】

这一课,讲了秦与西汉两朝的兴亡大事。目的必然还是为了以史为鉴。所以,后世必然要对这两个朝代的王朝开创者的功过和末代的亡国教训进行总结和评价。由于这是历史的启蒙教育,不会详尽讲述,只让孩子记住个历史纲要则可以了。

所以在这里,不可能展开详尽的历史。只做一个提示吧。比如秦始皇,对他争议很多,褒贬都有。我们今天只给出一些思考的提示。希望孩子能不脱离实际的时代背景,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秦始皇13 岁登基,二十二岁亲政,至三十九岁完成统一大业,只用了短短十七年,就迅速结束春秋战国时期长达五百年的诸侯混战局面,遂又制定颁布一系列有利于统一之法令及措施,统一文字、度量衡、法制、统一国道,废除封建(分封土地,建立诸侯国)制度,建郡县制,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皇朝。也就是说,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因秦朝的统一,废封建制度,而不再有诸侯国,也就结束了封建的时代。这是非常伟大的无法否定的功绩,该文化制度,郡县政体,直至今日,都被普遍采用和借鉴,没有大的改变。

很多人误解他为暴君,实为500年的征战留下的恩怨情仇造成的后果,不论是哪国强大起来,被交给这等统一各国的历史使命,相信都不会做的比秦始皇更好。如果他真的暴虐,试想在十几年征服六国、完成统一霸业的屡次征战中,为何从不见有关其坑卒、屠城的记载,实际上,灭六国之后,他从未有过把各国王族整个灭掉除根的行径。他在那样的混乱现实中,敢于保留多数王族后代,实为中国历史上很有胆识和胸襟的君王。后代历史,文人多将秦始皇横扫六国描述为“暴”,实在是一些六国后裔,不甘亡国之恨,不念秦始皇活命之恩,反冠“残暴”于秦始皇的缘故,倘若秦始皇真如此“残暴”,六国后裔恐怕早被赶尽杀绝。

这种气魄,远非一般帝王能比。他能迅速统一六国,必定才智过人,志向高远,是任人唯贤、无国界、不讲身份、用人不疑的明主。若非如此,人才不会从各国汇聚到秦;没有人才,不懂重用,心胸狭隘者,混乱了五百年的艰巨的统一大业根本不可能完成。

秦始皇用人之最大特点是放手,用人不疑,不干预,给手下将、相以极大自主权。他将二十万大军交于李信,将六十万大军交于王翦,将三十万大军交于蒙恬,不设置各种限制他们权力之障碍,也不干预他们指挥作战。统一全国后,秦始皇对那些功臣宿将,继续委以重任。重要人物比如李斯、王翦、蒙恬等著名将相都善始善终,君臣极少猜忌。

关于“焚书坑儒”的真相:焚书,涉及到正邪同在、鱼龙混杂的诸子百家和各国书籍的去伪存真,为留下正统文化从而严加整理等方面的论述。坑儒,则是清除攻击新政、想要复辟六国政体的那些妖言惑众的腐儒、方士。

而秦代的灭亡,还关乎天意、神定历史走向等古人的历史观,因此对于秦始皇和秦朝的所有真相,无法展开详谈,有兴趣者,可亲自查阅大纪元“千古英雄人物”中关于秦始皇的那部分系列文章。

【故事天地】

鸿门宴

秦朝末年,刘邦统领的军队先攻破了秦国入了关,并且派兵把守函谷关。入关之后,刘邦一直没有机会见到实力比较强的项羽,没想到刘邦阵营有一个叫曹无伤的竟然派人去跟项羽说,刘邦有意侵占关中称王。项羽一听震怒不已,决定用兵攻打刘邦,项羽的大将军范增更是藉机力劝,他认为要一举歼灭刘邦,因为范增曾经叫过高人看过刘邦阵营上空的云气,发现有天子之象,所以,力劝项羽要先下手为强。

项羽的叔叔项伯知道了这个消息,因为他跟刘邦阵营的张良有很好的私交,于是连夜赶到刘邦阵营将消息告诉张良,项伯原来的用意是要张良离开刘邦,但是张良坚持不走,还把这个紧急的消息禀报了刘邦。刘邦一听自知敌不过项羽,于是反过来请求项伯回去代为向项羽解释自己绝对无意称王,项伯说可以,我可以帮你当和事佬,但是,明天一早你要亲自到项羽所在的鸿门来请罪。

于是项伯连夜又赶回项羽军营向项羽说,刘邦是这么解释的,并且他还说:“如果不是因为刘邦先攻入关中,您又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立了大功反而要去攻打人家,这是不仁不义的,不如趁机友好款待他吧!”项羽答应了。

隔天一早,刘邦果然率领了一百多人马来到鸿门,亲自向项羽请罪,希望项羽不要听信小人的流言,而从项羽的口中刘邦也知道,原来是自己阵营曹无伤放的话。当天,项羽留下刘邦一同饮酒,在筵席上还有项伯、范增、张良,范增多次以玉佩向项羽示意要杀刘邦,但是项羽无动于衷。范增实在是按耐不住,于是自己招来一个叫项庄的,要他以舞剑为藉口杀了刘邦,项伯看穿了项庄的意图,自己拿起剑也舞了起来,掩护刘邦让项庄完全没有机会下手。

就在这危急的时候,张良出了帐篷招来刘邦的卫士樊哙,樊哙气势威猛冲进宴会中,义正辞严斥责项羽忘恩负义。就在情势稍微缓和之际,刘邦藉口上厕所,在樊哙的护送之下逃回了自己的军营。

现在我们常把不怀好意的邀宴形容为“鸿门宴”,就是从这个典故来的。

这个故事还道出了古人的一个思维方式。就是认为刘邦是天意选定的天子,无论范曾如何想要除掉他,都会化险为夷,透露了天意不可违,朝代各负使命,自有命定走向的这样一种神安排历史的历史观。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根据正见网《三字经》教材改编)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

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