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7年12月19日】
以下古文选自《贞观政要·论孝友第十五》:
司空房玄龄事继母,能以色养[注1],恭谨过人。其母病,请医人至门,必迎拜垂泣。及居丧,尤甚柴毁[注2]。太宗命散骑常侍刘洎[注3]就加宽譬[注4],遗[注5]寝床、粥食、盐菜。
韩王元嘉[注6],贞观初,为潞州刺史。时年十五,在州闻太妃有疾,便涕泣不食,及至京师发丧,哀毁过礼。太宗嘉其至性,屡慰勉之。元嘉闺门修整[注7],有类寒素士大夫,与其弟鲁哀王灵夔[注8]甚相友爱,兄弟集见,如布衣之礼。其修身洁己,内外如一,当代诸王莫能及者。
霍王元轨[注9],武德中,初封为吴王。贞观七年,为寿州刺史,属高祖崩,去职,毁瘠[注10]过礼。自后常衣布服,示有终身之戚。太宗尝问侍臣曰:"朕子弟孰贤?"侍中魏徵对曰:"臣愚暗,不尽知其能,惟吴王数与臣言,臣未尝不自失。"太宗曰:"卿以为前代谁比?" 徵曰:"经学文雅,亦汉之间、平[注11],至如孝行,乃古之曾、闵[注12]也。"由是宠遇弥厚,因令妻徵女焉。
贞观中,有突厥史行昌直玄武门,食而舍肉,人问其故,曰:"归以奉母。"太宗闻而叹曰:"仁孝之性,岂隔华夷?"赐尚乘[注13]马一匹,诏令给其母肉料。
注释:
[注1]色养:侍奉父母能顺承他们的脸色。典故出自《论语·为政第二》:"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色难'意思是对父母或尊长和颜悦色很难。"色养"二字始见于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四·三少帝纪第四》:"然而恪恭静默,色养其亲,不治可见之美。"
[注2]柴毁:亦作"柴毁骨立"。指居丧哀甚,瘦损如柴。这个词在古文中很常见,但只能用于形容人居丧时的容颜,而不能用于别处。
[注3]刘洎(音记):刘洎(?-西元645年),字思道,荆州江陵人。隋末,仕萧铣为黄门侍郎。贞观中,为尚书右丞,累加银青光禄大夫。太宗欲闻己过,洎曰:"顷上书有不称旨,或面穷诘,无不羞汗,恐非所以進言路"。帝称善。贞观十九年及征辽东,诏兼左庶子,辅皇太子监国。洎与褚遂良不相能,帝还,为遂良诬奏,赐死。其子弘业上言洎被遂良谮而死,诏令复其官爵。
[注4]宽譬(音辟):宽慰劝解。
[注5]遗(音位):给予,馈赠。
[注6]韩王元嘉:即韩王李元嘉(西元618年―688年),唐高祖第十一子也。母宇文昭仪,隋左武卫大将军述之女也,甚得高祖宠爱。元嘉少好学,聚书至万卷,又采碑文古迹,多得异本。元嘉少以母宠,特为高祖所爱,自登极晚生皇子,无及之者。武德四年,封宋王,徙封徐王。贞观九年,更封韩王,迁滑州都督。及武后临朝摄政,欲顺物情,乃進授元嘉为太尉,定州刺史。因谋反武后,元嘉至京师,谋泄,后逼令自杀,年七十。
[注7]闺门修整:闺门,内室的门;本文借指持家。修整,严整;严谨。此用法见于《北史·安同传》:"同在官明察,长于校阅,家法修整,为世所称。"又见于唐·李亢《独异志》卷上:"晋何曾家法修整,年五十以上,每见妻,必正衣冠。"
[注8]鲁哀王灵夔(音葵):鲁王李灵夔(?-西元688年),高祖第十九子也。少有美誉,善音律,好学,工草隶。贞观十四年,改封鲁王,授兗州都督。永徽六年,转隆州刺史,后历绛、滑、定等州刺史,太子太师。垂拱元年,授邢州刺史。四年,与兄元嘉子黄国公譔结谋,欲起兵应接越王贞父子,事泄,配流振州,自缢而死。
[注9]霍王元轨:霍王李元轨(?-西元688年),高祖第十四子也。少多才艺,高祖甚奇之。武德六年,封蜀王。八年,徙封吴王。贞观十年,改封霍王,授绛州刺史,寻转徐州刺史。曾从太宗游猎,遇群兽,命元轨射之,矢不虚发,太宗抚其背曰:"汝武艺过人,怅今无所施耳。当天下未定,我得汝岂不美乎!"垂拱四年,坐与越王贞连谋起兵,事觉,徙居黔州,仍令载以槛车,行至陈仓而死。
[注10]毁瘠(音急):亦作"毁眦(音自)"或"毁胔(音自)"。因居丧过哀而极度瘦弱。
[注11]间、平:指西汉河间献王刘德,东汉东平献王刘苍。
[注12]曾、闵:指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闵损。
[注13]尚乘:主管车马的官。从五品。
全文大意:司空房玄龄侍奉继母,能顺承继母的脸色,恭谨的态度超过常人。他的继母生病,请的医生到了门前,房玄龄总是垂泪迎拜。继母去世后,房玄龄居丧哀甚,瘦损如柴。太宗派散骑常侍刘洎前去劝慰房玄龄,并赠给他寝床、粥食和盐菜。
韩王李元嘉,贞观初担任潞州刺史,当时年仅十五岁。他在潞州听说皇太妃生病,便哭得饭都吃不下。等他赶到京师发丧时,哀伤悲痛超过了礼节的限度。太宗称赞他的孝心,多次安慰劝勉他。李元嘉持家严谨,家中就像贫寒的士大夫一样朴素。李元嘉和他的弟弟鲁哀王李灵夔非常友爱,兄弟相见时,就像普通百姓一样随和。他修养自身品德并保持纯洁,内外如一,当时诸王没有人能赶得上。
霍王李元轨,武德年间最初被封为吴王。贞观七年,担任寿州刺史,唐高祖驾崩时离职。居丧时因哀伤过度,身体消瘦,超过了礼法的规定。从此以后常穿布做的衣服,表示要终身哀悼。太宗曾问身边的大臣:"我的子弟中,谁最贤良?"侍中魏徵回答说:"臣愚昧无知,不完全了解他们。只有吴王和我说过几次话,我每次都觉的自愧不如。"太宗说:"你看他可以和前朝的哪个人相比?" 魏徵说:"他的经学和文雅,可以和汉代的河间献王刘德、东平献王刘苍相比。至于他的孝行,就和古代的曾参、闵损一样啊!"从此以后,太宗对李元轨更是宠爱有加,并让他娶魏徵的女儿为妻。
贞观年间,有个名叫史行昌的突厥人在玄武门做看守。吃饭时,他总是把肉留下。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拿回家给母亲吃。"太宗听了后感叹的说:"仁孝的天性,哪分什么汉人、夷人?"于是赐给史行昌御马一匹,并诏令供给他母亲肉食。
评讲:今天所选读的古文是讲了唐人如何尽孝道的例子。"孝"是人的天性,一个人如果不孝,那其它的什么都不用谈。因此,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章》)。
如果有看过《孝经》的读者可能会知道,"孝"的涵义是很广的,不仅仅是指对父母亲或尊长尽孝道。它还包含了很多做人的道理,甚至是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孝" 对其都有不同的要求。如对一个平民百姓,《孝经》的要求是:"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而对于卿大夫(官员)的要求:"是故非法(礼法)不言,非道(道德)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对于天子,《孝经》的要求是:"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以礼法对待)四海,盖天子之孝也。"这里讲的是天子之孝在于以身作则,对亲人爱敬,并推而广之,对天下百姓行博爱广敬之道。并以道德教化民众,以礼法规范天下。
值得一提的是,"孝",并不是对长辈或君主一味的遵从。在发现父母亲或自己事奉的君主有违道义时,应该怎么做呢?《孝经》的要求是:"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谏诤)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孝乎!"也就是说,一味的恭顺父母之命,并不一定是孝;面对父母违背道义的行为或主张,当子女的要直言规劝,帮助父母改正错误。如果此时"从父之令"就是不孝。推而广之,臣之于君,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