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议:网上通讯



【正见网2009年12月06日】

*正见网2009年11月25日下载、审阅,11月26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寄XXX

助师健笔(后略)

评注:一位作者对另一作者或其他作者们的褒扬,我们基本上都没有登,特别是直接对1作者本人的褒扬。因为登这种东西对被褒扬的作者(们)没有甚么正面的作用。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心中喜欢的诗、自己喜欢的作者。此风一开,作者们会互相褒奖、称赞,而这些结论都是自己个人在现有层次中的感觉和看法,不一定客观、正确,甚至很快就可能自己都改变想法了。可是被褒扬之人却可能一直记住这些东西,成为自己继续提高的障碍。以上所言,不只是从理论上推导的结果,更不是凭空想象的随便说,而是过去存在过、现在存在着的真实情况。同时,把时间用在写这些诗上,不象写真相诗歌那样值得。如果真的对某一首诗感觉很好,产生了共鸣,自己能写出自己个人的感受,与大家分享,起到交流、共勉的作用,那是可以的。不妨写一首读后感,甚至写一首和诗,都是可以的。

对一首诗的客观评价,不是那样容易;对一个作者的评价就更难。但褒扬的人和被褒扬的人可能并不知道。我们并不经常褒扬某诗、某人,也是这个道理。希望作者们不要把这些事看得太重。我们的诗歌园地和常人的诗歌网站不一样。常人可以把写诗当作提高写作水平的工具,但我们写诗是以救人为目标;我们也讲提高写作水平、积累经验,但大前提是提高心性、做好三件事。没有这个前提,完全按照常人多读、多写、多借鉴的路子走,很难真正提高自己的水平,甚至可能事与愿违,连自己原有的水平都达不到了。为甚么呢?因为我们写诗歌是为了救人,学习诗歌写作的方法也是为了更有效的救人。学习诗歌的写作方法,永远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这个位置一旦放错了,肯定是不会成功的。

作品被肯定过的作者,不要把它当作包袱来背。只记住发挥自己做得好的方面、改進自己欠缺的方面就行了;作品没有被肯定过的作者,也不要背包袱。或许你在各方面都不错,但还没有某一方面达到值得推荐、很突出的地步。只要作品发表了,就是正面肯定了。真有什么必须指出的问题,我们会在评议中给你指出来。

原稿:对联五则

神韵舞春风化雨// 大法传天下归心

莲清出浊世// 心静入道明

“婆罗花”开更新万象// “藏字石”出显尽天机

“九评”传天下// “三退”保平安

向阳门第春常在// “三退”人家福连绵

评注:我们过去发表的对联很少,不是因为我们不喜欢或者这个体裁本身不怎么好,而是因为投稿本身不多,其中合格的又很少。我们已经不只一次提到对联的要求和标准,但可能许多人没有看到我们的评议。因此,我们不妨在这里就以上面投稿的对联为例,具体的说一说对联的要求和标准,使有兴趣写对联、但不得其法的作者、读者有一个具体的印象。

对联,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对仗”(或“对偶”)就是其唯一的、定义性的特征:具有这一特征的,就可称为对联;没有(或不完全满足)这一特征的,就不算(合格的)对联。而“对仗”(或“对偶”)的概念和方法是从诗歌中来的。只不过诗歌句子的字数有定,句读方式基本不变,所以平仄安排基本是确定的,也就是双数位置的平仄比较固定,单数位置上的平仄灵活一些。对联的字数不受这个限制了,因此平仄安排也不按单、双数位置来定了,而是按实词、虚词(或字、词的重要性)来定了。

比如,上面的第一联:神韵舞春风化雨// 大法传天下归心 。我们先按句子意义把句读划出来:神韵--舞--春风--化--雨// 大法--传--天下--归--心 。这一步是按通常的单音、双音词的用法来定的。接下来检查上、下联之间相对的词是否“对”得上。第一个是“神韵”和“大法”:前者是“名词+名词”,后者是“形容词+名词”,结构不同了。同时,“大”是表示尺寸大小的词,而“神”不属此类词。就没对上。在平仄上,“神韵”是“平--仄”,而“大法”是“仄--仄”,第一个字对上了,第二个字没对上,也不行。这是按照正规的对仗来说的。如果降低一点标准,可以把“神韵”和“大法”简单的当作两个名词来处理,词类和结构就算过了,但平仄还是不行,因为第二个字没有对上,而第二个字是这两个双音词的主体部份。下面一个是“舞”和“传”,两个都是动词,一个是平声、一个是仄声,对上了。再下一个是“春风”和“天下”:前者是“季节+气象”的双音词,“季节”和“气象”是对仗中严格要求要同类相对的,因此“天下”两个字一个也对不上。从平仄来看,“春”和“天”都是平声,也不行。下一个,“化”和“归”,都是动词,一个仄、一个平,对上了。最后一个,“雨”和“心”,都是名词,没错;平仄相反,也对;但“雨”是“气象”词,要求同类相对,所以没有对上。

按照上面的分析方法,我们来看看后面的几副对联。第二副:莲清出浊世 // 心静入道明。分出句读:莲--清--出--浊世// 心--静--入--道明。 这一联的内涵很好。“莲”和“心”都是平声,不行。如果把“心”改为“意”就没问题了。“清”对“静”,形容词对形容词,平声对仄声,对得很好。“出”对“入”方向动词相对,很好。虽然按诗韵,这两个字都是入声(属仄声),但考虑到北方音“出”是平声而“入”字仍然是仄声,也能通过了。这两个字从字义和形象上都对得很漂亮。但“浊世”和“道明”这一组问题比较大:前者是“形容词+名词”构成的名词片语(或双音词),后者是“名词+形容词”的结构,刚好相反了,结构上就通不过了。如果把最后一部份改一下,使其结构相同、平仄相反,这副对联是很不错的。

第三联:“婆罗花”开更新万象// “藏字石”出显尽天机。这一联中,前六个字基本上可以通过。但“万象”中有数词“万”,“数词对数词”是对联中不可通融的规矩。因此这副对联中,“万象”和“天机”只能保留一个。

第四联:“九评”传天下// “三退”保平安。这一联内涵也很好。也是最后一部分有些问题:“天下”中有方位词“下”,“方位词对方位词”也是比较严格的要求。而且“天”和“安”都是平声,也不行。如要保存作者原意,将“天下”改为“世界”就行了,词类、平仄都对得上了。

第五联:向阳门第春常在// “三退”人家福连绵。此联可读为:向阳--门第--春--常在// “三退”--人家--福--连绵。第一部份不行:“三退”有数词“三”,上联必须有数词来对。“门第”和“人家”意思相近,不可为对,对仗中称为“合掌”,是要尽可能避免的。这一联比较差些,就不用修改了吧。

如作者愿意,可按上述分析做相应的修改,改后再寄来投稿。

*正见网2009年11月28日下载、审阅,11月29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如梦令

天象异于平日,
知否大劫将至。
大法正洪传,
可叹世人迷醉。
别睡!别睡!
清醒顺天三退。

评注:作者意在填词,但没有提供所用词谱名称,只是在稿末“注”了李清照“如梦令”(昨夜 雨疏 风骤)一首。由于此词是“唐宋词格律”中的一首例词,因此我们便用“唐宋词格律”中的谱来审阅来稿。来稿平仄基本都对,只是“劫”和“别(两处)”两字本当平声,而作者把这两字当平声用了(显然是按普通话读音)。另外,第一个韵脚“日”属于“第十七部”入声字,而其余韵脚都属“第三部”仄声字。因此不能按原作登载,而只能按诗歌登载。但原作除了词牌外,并没有任何标题。我们只好按内涵加上一个标题“清醒”予以登载。

猜测作者填词时并未使用词谱,而是照着李清照的词来填的。那样就等于自己放弃了词中“活字”的使用权,无端的增加了填词的难度。另外,填词用韵肯定是应该按“词林正韵”的,按自己的普通话读音往往靠不住。同时,除词牌外,最好加个标题,万一不能按词登载,也可按诗登载而用不着我们去新造一个标题了。希望作者尽快学会使用词谱和韵书(之个其实不难),以免这样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时间上的损失和写作上的难度。

原稿:(两首没有登载的诗)

诸葛亮诗

桃花开了杏花鲜,谁知还有那一年。
三年三三两桃李,血流成河骨满山。
你猪我狗皆天定,太平自然在中间。
谁能悟得此中理,真乃岐山第一仙。

[注]三年三三两桃李,指时间。十年前在一本
小册子看到过此诗,今无意间想起,故录。

自幼失去她,那年才二八。
每日近黄昏,天边喊回家。
四十八那年,转生到亲家。
儿孙已出息,神佛呵护他。
现今刚五岁,她是来得法。
时时自喃喃,我也要回家。

评注:作者录下的“诸葛亮诗”是想用于解释今日天象吧。但此诗无出处,也不好做。如果作者能解释,不妨找到出处后写一篇解释来投稿(不是投到“诗歌园地”)。第二首诗歌“妈”,内涵是可以的,但诗中有些地方不明确。第二句“那年才二八”,她是十六岁还是二十八岁呢?按以前的写法,是表示十六岁。但十六岁都生了孩子了,就死了,似乎也容易引起读者疑问(都太年轻了吧)。若是二十八岁死了,还比较可能,但应写作“廿八”才对。第五句,“四十八那年”当然是“四十八(岁)那(一)年”了,但她并没有活到四十八岁,这样说就徒增读者迷惑了。如果改成“死后二十年”(或者:“死后卅二年”),就没有这个问题了。第八句“神佛呵护他”,可见她转生成男身了,但第十句“她是来得法”又用她生前的性别了。这两处的性别用哪一个都说得通,但必须一致才不会造成读者概念上的混乱。此诗如将上述地方改一下,可以再寄来投稿。

原稿:无求

大道修行何所惧 仁者无敌无私欲
任尔风尘肆婵娟 飘然而来翩纤去

评注:两个韵脚“欲”和“去”分属(词林正韵)第十五部和第四部。第三句中“肆婵娟”用词有误,“肆”字没有作者想用的内涵,请查字(词)典确定。末句中“翩纤”应为“翩跹”。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诗词曲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