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7年05月12日】
*正见网2007年5月7日登载“神韵--贺新唐人电视台全球华人新年晚会巡回演出成功”:
原文:“神造神州多神韵,重道尚德护慧根。三教同传守良知,一脉相承感天恩。乱党兴妖红祸烈,大法除邪洪福临。仙舞佛乐真洗礼,迷众惊醒望天门。”第三句尾“良知”改为“佛性”,涵盖面广,也更准确,同时声韵更协调。第七句中“佛乐”改为“圣乐”,含义更宽泛。此诗起句不俗,“神”接踵而来但不使人觉得多,把“神韵”的源头摆出来,又增加了气势。第二句中“慧根”本是佛家用语,多指人对佛法信悟的潜力。但不知道这层意义的读者如果理解为“智慧的根源”,也是可以的。这个词选用得很好。末句“迷众惊醒望天门”十分形象生动,比喻贴切而内涵深刻。
*正见网2007年5月7日登载“咏瓷”:
原诗共七节,每节四句。第三节第二句“窑变千姿幻化惊”改为“窑出千姿变化惊”,“千姿”出于“窑”但非窑所“变”。第六节第三句“尘污沾染易清洗”,改“易清洗”为“一洗净 ”。第四句“装点生辉扮靓庭”,作者是说“打扮”,但单用“扮”便容易理解为“装扮、扮演”了,改为“饰”比较妥贴。第七节首句“东方文化环球盖”,改“环球盖”为“领寰宇”,通顺易懂。第四句“鲜花馥郁曳瓷瓶”,作者可能想说“摇曳”,但单用“曳”字就不是那个意思了,改“曳”为“满”。继五月三日作者写了“颂玉”后,现在又写“咏瓷”,同样写得比较好。对韵脚的驾驭更显得游刃有余。第五节后两句“高温千度熊熊焰,煅就一炉美精灵”,“美精灵”一语十分传神。
*正见网2007年5月7日登载“晨炼曲”:
原文:“朦胧破晓,天籁飘响。蛙声呱呱;蛐蛐咕咕;百鸟叽喳唱。浅唱低吟,清脆高亢。大法徒晨炼,三更灯火五更起,神采飞扬。好一首奇妙交响曲,天音合天籁,余音绕梁。”第二句“天籁飘响”之“飘”欠妥。诗中所写各种声音给人感觉不同,鸟声随风传来有“飘”的感觉,但“蛙声”一旦在耳,便比较有力。改“飘”为“争”,把各种声音人格化,更显得生气勃勃。“百鸟叽喳唱”改为“喳喳唱”,因为前两句都用叠声形声词,第三句只要有可能,也应该如法炮制,形成排比效果。全诗的整个构思很不错,句式、节奏也都过得去。如果把“隔两句押一韵”的地方换成“隔一句押两韵”(全诗只须增加三个韵脚),效果肯定会大有改進,作者不妨自己当作练习试一下。
另外,原诗没有标点,审稿中发现加标点后效果好得多,因此就加了标点。加标点的问题,我们一直没有规定,希望在不影响作品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给作者更多的自由。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审稿中的实验,发现大体上有这样的规律:凡是句子整齐、押韵规整(即双行押韵、单行不押)的古体诗,不用标点的影响很小。这种诗即使用标点,多数都只须用句号和逗号。但使用长短句的诗,特别是模仿词、曲的诗,由于句式不整齐、韵脚不规整,标点的种类更多,加标点往往效果更好。不加标点时,读起来不是那样条理清楚,甚至可能把同一意群的句子拆散,有时还容易产生歧义。当韵脚不响亮时,有标点往往能增强韵感。由于这些原因,我们鼓励写长短句的作者们尽可能使用标点,因为这样肯定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你的作品。帮助读者理解你的作品,等于帮助你的作品被读者理解。况且修炼人处处为别人着想,多为读者着想,总是好事。
*正见网2007年5月7日登载“平恶”:
原文:“阴霾未雨天已晴,处处花香伴鸟鸣。我亦如经一夜雨,奔忙连日把恶平。”第一句中“未雨”改“欲雨”,有其意而未逞。“奔忙连日”是实写,“把恶平”就该是在这个空间灭的了。恐非作者本意。灭恶是用心念。因此从心、意的角度来说这个事就合理得多。改“亦”为“心”,改“奔忙连日”为“朗朗清明”,進一步描述心态。这样比较合符修炼的实际。原诗题目“奔忙”,改为“平恶”。
原稿另有小诗一首。“春意浩:深麦已成垄,路杨叶堆青。欣欣春意浩,快马救众生。”把“春意”和“浩”搭配,不太明白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前两句是写景,但只有“麦”和“杨”树,内涵未免太少。景语即情语,但这里看不出作者明显的情绪来。第三句用了“欣欣”算是弥补,但因“春意浩”内涵不具体而有些含混。总的说来,它们和后面的“快马救众生”没有明显的联系。
*正见网2007年5月8日登载“再来莲溪”:
原文:“久不到莲溪/莲溪处处柳依依/春去春来/多少世/同是云中天上客/一入凡尘全是迷// 久不到莲溪/莲溪之水何其急/劝君莫问/我是谁/大法真相请传看/万古机缘在今夕”。此诗未加修改。全诗韵脚选的韵母是“依”(i) ,这个韵母的“韵感”很淡,可能随着声母的变化而变化,如“低”和“诗、痴”感觉上就不如“低”和“眯、饥”相近。如果加上平、仄不同,韵感就可能更弱。本诗里的“溪、依”和“世”就属这种情况。本诗以长短句形式来写,但第三、四两句用4-3读,实际上等于七言句的分行,听起来仍然是七言句的效果,加之“世”字韵感弱,就使后面两个七言句显得重坠。
此诗来稿后面附有“与正见同修切磋”的一个问题,由于其普遍性和重要性,我们将作一简单的讨论。但因篇幅问题,我们把这个讨论作为单独的一期来登载。
*正见网2007年5月8日登载“诗二首:春明 愿心”:
“春明:绿意山峦满目晴,河水已共草青青。风雨七载转瞬过,一春更比一春明。”第一句中“绿意”不妥:作者是在写景,“山峦”是真正的绿,不是感觉的绿,不宜把外景和内境在同一个写景句中混起来,那样会使图象破碎不全。改“意”为“遍”。此诗写得很好。前两句写景,虽然山、水、草都是绿色,但“满目晴”明、日光朗朗,一派生机勃勃的景像,就使人不觉得颜色单调了。“河水已共草青青”是古诗中常用句法和思维方法,互相映衬而得到加强,而且有和谐感,其中“共”字是关键。第三句“转”得流利,第四句“结”得有意味,句式也选用得好。全诗没有一句情语,却情绪饱满、令人振奋。作者以往有些诗歌(如前面5月7日登载“平恶”条下的“春意浩”),在写景与抒意两方面产生脱离,这首诗为甚么没有呢?因为结句是以“春”作比喻来抒意,自然就与前面两句写春景的句子紧扣不离了。
“愿心: 长忆故乡河边/蓝天绿岸银滩/愿心与水清澈/甘冽遍沁人间”。这是一首六言诗,为了与前诗一致,登载时加了标点。第三句“愿心与水清澈”是用比喻,显然用明喻更好,改“与”为“如”。第四句中“遍沁”不必,而且有些绕口,不如直说“沁遍”。这首诗也写得很好,写法与上一首颇相似,不再细评。第二句简洁、明快,画面和声韵都很美。结尾以景抒情,有感人的力量。
*正见网2007年5月8日登载“大唐”:
原文:“展卷览史金华耀/圣王天朝咏太宗/文昌武德千秋名/ 外平内定万代功// 路不拾遗民尚德/夜不闭户世传颂/五胡俯臣尊可汗/百夷归服文明丰// 神技巧艺斧巨作/华诗绝画翩然成/四海天工炼精粹/十方神韵铸圆容// 富国宣德政民安/神州法光震宇穹/盛朝天威立正道/巍然传世大唐风”。原诗共四节,每节四行。第三句末“千秋名”不但尾声有些不谐,而且重名不如重实,改为“千秋史”。“五胡俯臣尊可汗”一句之“俯臣”,作者要说的意思大概是“臣服”。“百夷归服文明丰”之“归服”,本来也含有“归顺”之意,但为了强调版图上的合并、国家的统一,改作“归顺”。第三节的四句诗,文字和内涵都比其它三节差一些,而且失韵,因此删去反而比修改的效果更好。